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古巴通訊(582)明年美國可望直航古巴 日飛100班次。陳小雀拉美專欄40篇。

「台灣古巴後援會籌備中」,第582期通訊,2015年12月22日。


2015年12月22日古巴通訊582

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17日與歐巴馬總統宣佈兩國恢復定期
航班,明(2016)年6月前可望每日110航班。今年前11個月已有13.8萬美國
人訪古巴,但仍無法以觀光名義前往。






美國古巴恢復定期航班 每日飛航110班次2015年 12月18日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美國與古巴宣佈恢復外交關係正常化一週年之際,兩國代表團17日在華盛頓舉行會談,就恢復定期商業航班達成協議,每日將飛行110班次航班。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兩國關係正常化一週年之際,歐巴馬總統和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17日做出恢復航班的宣佈。
在斷交54年後,美國和古巴終於正式恢復全面外交關係,美國與古巴之間的旅遊人數在今年大幅成長約50%。不過,由於古巴與美國之間沒有直航航班,因此這些旅客目前必須透過包機飛行或透過第三國轉飛等方式前往古巴。
兩國恢復通航包括飛往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20個航班,還有古巴另外9處國際機場各10個航班。歐巴馬並力促國會,解除對古巴的禁運措施。
美國古巴關係正常化 恢復通航通郵2015年12月18日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自2014年12月17日美國和古巴共同宣佈兩國關係恢復正常化,週四(17日)正式邁入一週年。除了較早試驗恢復通郵,美國國務院宣怖兩國於通航事宜取得重大突破,即將恢復定期商業航班。
美國的航空公司正常航班可望在數月內直飛古巴,成為美古破冰以來最大的商貿協議。而美國總統奧巴馬正極力說服國會,解除對古巴的禁運措施。 
外電報導,美國和古巴官員在華盛頓進行了兩天的馬拉松談判後,在美古關係正常化週年前夕,宣佈兩國對恢復中斷數十年的定期商業航班達成諒解。古巴外交部北美事務司司長維達爾表示,兩國官員已在相關諒解備忘錄談判取得「重大進展」,短期內將宣佈初步協議。美國國務院則指,兩國「有進展但仍在談判」。
美國國務院主管運輸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恩格爾表示,兩國已同意美國航空業者每天飛航來回古巴的110個航班, 這包括飛往古巴首都哈瓦那20個航班,還有古巴另外9處國際機場各10個航班。美國航空、達美航空、聯合航空和捷藍航空等美國主要航空公司,都已表示有興趣辦古巴航線。
這是美古兩國終結54年敵對關係後,兩國重建關係的最新動作,雖然不會立即生效,但終將有助增進這個共黨島國的觀光與商務活動。恩格爾表示,兩國尚未完成這項航空協定的最後簽署,但預料沒有問題會使此事受阻。  
在有正式協議後,航空公司將與古巴當局直接談判細節,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亦將對有關航線展開安全檢查和其他審查程式,料需3至6個月。
據悉,美國逾半世紀前出於冷戰敵意,對古巴實施貿易禁運後,正常的定期商業航班中斷。美國人欲飛古巴,不是要經墨西哥、加拿大和巴拿馬等第3國和光顧美國以外的航空公司,就是要乘坐包機。
包機雖可直飛古巴,但票價昂貴兼難訂位,邁阿密到夏灣拿的短短45分鐘機程,來回票價一般就要500美元(約2153令吉),行李託運費也昂貴。而包機甚少提供網上訂票,乘客要跟代理多次以電郵來往,提供相關檔和付款資料。乘客亦往往要在包機起飛前三四小時到達機場辦理登機手續,並受到嚴格行李限制。
此外,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初以行政命令方式,宣佈放寬旅客到古巴限制,旅客符合探親、職業需要、參加宗教活動和教育性質計畫等12類目的,可免向財政部申請准許證。但一般觀光旅遊仍被禁,需要國會修法才可撤銷,控制國會的共和黨堅持要共產古巴有更大轉變才修法。
雖然局部放寬到古巴的限制,但今年到古巴的美國人數大升71%,首11個月已有13萬8000人到過古巴。旅客增長已令古巴薄弱的旅遊基建壓力大增,酒店和私人旅舍都要提前數月預訂。隨著美國人今後飛古巴更方便了,古巴當地酒店爆滿的情況將更嚴重。
美國與古巴一年前破冰後,就有意恢復通航、通郵及通商三大範疇。除了同航,兩國早前已商定恢復中斷52年的直接通郵,在未來數周推出試驗性計畫。
兩國自1963年美國時任總統甘迺迪收緊對古巴貿易禁令後,中斷直接通郵,兩地郵件需取道第3國傳遞,耗時之余又易寄失,恢復服務除了可方便通訊,預料亦有利兩國貨品流通。
不過,為保障進出口貿易由國家壟斷,古巴對郵遞包裹大小、重量與貨物價值都有嚴格限制,而古巴郵政服務向來以效率低「著稱」,這兩項相信是美古恢復直接通郵的重要挑戰。
外交政治見成果 商貿沒突破
 美國古巴破冰一年,外交、政治和雙邊合作上進展不少,但在商貿上非常緩慢,具體成果幾乎看不見。
美古復交這一年最富象徵性成果,無疑是兩國互相重開大使館,另外亦同意恢復直郵的先導計畫、簽署兩項環保合作協議,亦就人權問題展開高層會談。古巴在革命後沒收美國資產,以及古巴稱在貿易禁運蒙受損失的索償,亦已展開談判。
相比下,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年前預視美國旅客到古巴使用美國信用卡、美國公司向古巴廣泛出口貨物的願景,至今進展極微,出口古巴的貿易只有約100宗,只有美國電訊商簽署漫遊協定和其他商品等寥寥可數。
美國公司到古巴談生意大計,也只見官僚在拖延。分析指,美古經貿進展慢,首要阻礙是美國貿易禁運未撤,很多銀行怕違法,連合法的古巴相關交易也封殺,美國監管當局對商家申請批准,也常出現混淆和拖延情況。第2大障礙是古巴政府表面歡迎外國投資和私營部門,實卻擔心兩者令革命成果付之一炬,所以入口美國貨,仍要經過官僚程式。
另外,為紀念與古巴大和解一週年,美總統奧巴馬特別發佈聲明表示,美國與古巴之間仍有歧見,但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已促進資訊自由流入古巴。他並力促國會,解除對古巴的禁運措施。
他說:「國會可以藉由解除失敗政策遺留下來的禁運,支持古巴人民過更好的生活。」

古巴國寶歐瑪拉告別演唱會 明年春訪台2015-12-18
經濟日報 記者陳雲上╱即時報導
古巴國寶「歐瑪拉與樂士浮生錄全球告別巡迴演唱會」即將於2016年春天訪台,高齡85歲的歐瑪拉,以濃鬱性感嗓音搭配功力深厚的老樂手的經典組合,將精彩重現古巴頌樂的美好時光。
台灣奧迪榮膺獨家贊助「歐瑪拉與樂士浮生錄全球告別巡迴演唱會」,2016年3月8日將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經典重現,敬邀四環尊榮車主親臨現場,感受珍藏歐瑪拉與樂士浮生錄的騷動的音樂靈魂!
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是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於1998年聞名於世的經典音樂紀錄片,以充滿歲月痕跡的拉丁樂曲交織穿插,以蘊含百年歷史的古巴傳統民俗樂風,娓娓道出純粹浪漫的古巴情懷。
樂士浮生錄中的靈魂人物歐瑪拉.波圖敦多(Omara Portuondo)今已高齡85歲,睽違七年,她再度帶著拉丁靈魂與深情的嗓音踏上寶島,活力十足的她與好朋友們組成樂士浮生錄樂團,共同譜寫告別的樂章,再現拉丁音樂的經典之作。


勞爾.卡斯特羅呼籲美國停止對古巴廣播2015.12.19
美國之音
美國和古巴在一年前恢復了外交往來。星期五,古巴總統勞爾.卡斯特羅在古巴發表了全國電視講話。他在講話中一方面稱古巴政府有意願繼續改善同美國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呼籲美國政府停止對古巴“有害的”電台和電視節目播放。卡斯特羅還說,這是兩國之間外交關係徹底正常化的一個前提。http://www.voacantonese.com/media/video/us-cuba/3110141.html

棒球化解僵局 創造美古國家新格局2015-12-22
2014年12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共同對外宣布,兩國關係未來將走向正常化。半年之後,美國再宣布與古巴正式恢復外交關係,結束了50年的對立。
就在兩國宣布國家關係正常化的一年後,在歷史悠久的聖地維多利亞德吉隆體育場(Victoria de Girón Stadium)內,雖然場內懸掛的強人肖像依舊存在,不過美國與古巴兩國國旗已並列飄揚,而場內上演的並不是古巴與美國國家隊相互廝殺的場面,而是美國大聯盟為古巴孩童帶來的親善棒球研習營。其中貫穿全場且受人矚目的,除了大聯盟的多位球星外,就屬古巴棒協副主席安東尼奧(Antonio Castro)。
大聯盟首次來到古巴舉辦親善棒球研習營,是兩國恢復外交關係一年來很重要的一項活動。 美聯社
身為上一代強人後代的安東尼奧,一直以來對棒球的熱情就是比政治多了一點。早已遠離政治的他也許從未想過,作為一介體育人士,如今要透過兩國共同且最佳的語言—棒球,肩負起填補美、古兩國50年裂痕的重責大任。
安東尼奧深知要維持兩國的友好關係不易,因此當大聯盟訪問古巴的決策拍板定案後,他總是親力親為的規劃好每一個步驟,就是要確保大聯盟本次的親善之旅能夠順利。安東尼奧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一方面是希望大聯盟的親善之旅未來能夠正常化,另一方面也必須顧及到古巴政府與人民的尊嚴。特別是在被問及有關被標籤為「叛將」的古巴大聯盟球星問題時,安東尼奧回答的更是小心謹慎。
這次隨著大聯盟之旅回到家鄉的古巴球星,分別有白襪隊強打阿布瑞尤(Jose Abreu)、道奇隊外野手普伊格(Yasiel Puig)、前紅人隊內野手潘尼亞(Brayan Pena)和白襪隊內野手拉米瑞茲(Alexei Ramirez)。四人中除了拉米瑞茲外,其他三人至今都還被古巴當局貼上「叛將」的標籤。所以當安東尼奧被問到下一屆經典賽,他們是否能夠代表古巴國家隊時,他並沒有正面的回應,但是也沒有確切的回絕,所以令記者們有許多想像空間。可是這一切必須建築於美國與古巴兩國未來發展正常化國家關係的架構之下,才有可能真正的實現。
作為美方親善大使的名人堂教頭托瑞(Joe Torre),對於雙方未來的發展表示樂觀的態度,甚至預見未來光芒隊的春訓比賽會在古巴進行。而以目前大聯盟在古巴受歡迎的程度,這些願望似乎能夠逐步兌現。
就在大聯盟親善團訪問古巴的同時,恰巧雙方又簽訂了美國民航公司定期飛往古巴的航權協定,讓兩國之間的關係更邁進了ㄧ大步。因此棒球雖然沒有直接與政治搭上關係,可是作為兩國人民交流的催化劑,棒球確實是功不可沒。
也許有人認為談體育不需要牽涉到政治,然而體育作為現代國家國力象徵,其實也很難完全脫離政治。從古巴與美國的例子可以看到,棒球成為超越軍事武器的力量,不但化解了美國與古巴將近50年的對立,並且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這也許打破過去國際政治的慣例,但卻合乎現代人對於和平的認同與對於體育的價值觀。

大聯盟在古巴也有不少支持者,場邊就有球迷舉著老虎強打卡布瑞拉的海報。 美聯社
回過頭看海峽兩岸的人民,希望有一天也能夠藉由體育找到雙方的共通語言,突破近半世紀的僵局,一起找尋對於和平與認同的價值。畢竟美國與古巴都做到了,還有什麼是無法做到的呢?

魔幻拉美》游擊隊的抗暴史詩陳小雀| 2015-12-22
「默西亞」神話賦予農工階層希望,在強權的淫威下蟄伏冬眠,一旦春天復甦,即可脫離被奴役的生活。「默西亞」神話也感召了民族英雄,一呼百應,無數農民、勞工紛紛隨之起義,找尋神話中所允諾的新天新地。二十世紀是拉丁美洲獨裁者的時代,同時寫下游擊隊的抗暴史詩。
作者:陳小雀| 2015-12-22
自十五世紀的反殖民統治,到獨立後的反獨裁政權,抗暴史詩儼然拉丁美洲宿命的寫照。
受到天主教文明的習染,流行於猶加敦半島的《豹的預言書》(Libro de Chilam Balam)、或是安地斯山區的印加復活傳奇(El mito del Inkari),漸漸披上「默示錄」(基督教譯為啟示錄)色彩,成為拉丁美洲式「默西亞」(基督教譯為彌賽亞)神話,預言救世主即將到來,屆時暴政必亡。因此,「默西亞」神話賦予農工階層希望,在強權的淫威下蟄伏冬眠,一旦春天復甦,即可脫離被奴役的生活。
「默西亞」神話也感召了民族英雄,一呼百應,無數農民、勞工紛紛隨之起義,找尋神話中所允諾的新天新地。
流行於猶加敦半島的《豹的預言書》。(http://www.datuopinion.com/chilam-balam)
1910年,墨西哥大革命拉開二十紀抗暴史詩序幕。在尼加拉瓜,桑定諾(Augusto César Sandino, 1895-1934)於1926年率領二十九名礦工揭竿起義,組成「尼加拉瓜國家主權保衛軍」,以游擊戰方式對抗美國及安納塔西奧.蘇慕沙(Anastasio Somoza García, 1896-1956)的「國家警衛隊」。1934年,美國撤兵,桑定諾放下武器,卻反遭蘇慕沙誘殺,從此開啟蘇慕沙家族四十五年的獨裁政權,也為日後革命埋下伏筆。
1956年,在卡斯楚(Fidel Castro, 1926-)的領導下,古巴展開歷時二年的游擊戰,而於1959年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 Zaldívar, 1901-1973)獨裁政府。古巴大革命勝利後,卡斯楚大規模進行社會改革和企業國有化政策,如此改革政策動及美國利益,美國於是對古巴實施禁運,造成美、古交惡逾五十載,兩國關係終於在2014年12月破冰。期間,美、古頻頻過招,招招驚天動地,有令美國政府臉上無光的「豬玀灣事件」,也有眾所矚目的「古巴飛彈危機」。
桑定民族解放陣線,在卡斯楚(左)政府的暗助下,歷經十七年的游擊戰,終於在1979年推翻蘇慕沙家族,解放尼加拉瓜。圖右為FSNL領導人奧蒂嘉,兩人於1985年合影。(diplomatdc.wordpress.com)
古巴大革命對拉美社會具有象徵意義,尤其古巴這個彈丸小國以無比的毅力對抗美國,再加上改革成效與革命輸出,鼓舞了拉美貧窮國家的左派分子。在軍事獨裁統治下,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瓜地馬拉等國相繼爆發游擊戰,無不仿傚古巴,冀望以革命方式為窮人找尋春天。結果,戰雲彌漫數十載,譜寫二十世紀最驚心動魄的革命詩篇。
1961年,尼加拉瓜革命再起。三名年輕人以桑定諾之名,組成桑定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在卡斯楚政府的暗助下,歷經十七年的游擊戰,終於在1979年推翻蘇慕沙家族,解放尼加拉瓜。
桑定諾於1926年率領二十九名礦工揭竿起義,組成「尼加拉瓜國家主權保衛軍」,以游擊戰方式對抗美國及安納塔西奧.蘇慕沙的「國家警衛隊」。(維基共享)
薩爾瓦多是中美洲最小的國家,政局一直動盪不安。左派民族英雄法拉本多.馬蒂(Agustín Farabundo Martí Rodríguez, 1893-1932)於1932年遭政府處決後,儼然薩爾瓦多的「默西亞」,左派勢力以其名,於1980年組成「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Farabundo Martí para la Liberación Nacional),展開長達十二年的內戰,於1992年與政府簽署停戰協議,轉型成為合法左派政黨,並於2009年贏得總統大選。
在瓜地馬拉,亞本茲(Jacobo Arbenz Guzmán,1914-1971)因土地改革遭推翻後,國家即陷入戰亂,四支游擊隊於1982年共組「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Unidad Revolucionaria Nacional Guatemalteca),直至1996年才與政府簽署《最終和平協定》,結束三十六年漫長的內戰。
在瓜地馬拉,四支游擊隊於1982年共組「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URNG),直至1996年才與政府簽署《最終和平協定》,結束三十六年漫長的內戰。(360gradosfoto.com)
二十世紀是拉丁美洲獨裁者的時代,同時寫下游擊隊的抗暴史詩。
眾人對拉丁美洲的感覺不外乎政變、動盪、貧窮、落後;然而,仔細審度這首冗長的革命詩篇,不難窺見拉丁美洲的諸多特質,充滿戲劇化與爆發力。兩百年來,拉丁美洲在民主迷宮中跌跌撞撞,在荒謬歷史中起起落落。
今日,民主制度成熟,經濟成長穩定,不少國家積極實施社會主義,意圖在自由經濟的神話下,縮短貧富懸殊的差距。獨裁政治、美國霸權、經濟剝削、游擊戰爭、農民革命、民粹運動,拉丁美洲的崎嶇真相,不僅勾勒出革命家的英雄形象,也豐富了畫家的調色盤,更啟發了文學家的魔幻寫實技巧。


魔幻拉美》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國家中的國家2015.11.17-12.1(陳小雀)
香蕉乃拉美地區最平凡的「食物」,或當成水果、或油炸後製成食品、或與其他食材一起入菜。十九世紀末以降,香蕉躋身暢銷農產品之列,然而,生產地卻陷入經濟依賴的困境中,而被戲稱為「香蕉共和國」(República Bananera),背後暗藏著血淚故事。
作者:陳小雀| 2015-11-17 10:35
陳小雀
香蕉的品種非常多,原生種應該出現於東南亞溼潤地區,再被移植至非洲等地。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熱帶地區也有香蕉,但其品種與亞洲不同,必須煮熟才能食用。1516年,西班牙神父白蘭佳(Tomás de Berlanga, 1487-1551)從加納利群島,引進新品種香蕉至西班牙島(Isla Española)。自此,香蕉乃拉美地區最平凡的「食物」,或當成水果、或油炸後製成食品、或與其他食材一起入菜。
香蕉切片油炸乃最常見的食品,可直接食用,亦可做為其他菜餚的配料。(圖為作者提供)
十九世紀初葉,北美與西北歐等地的居民仍不識香蕉為何物,僅有少數往返拉美熱帶地區的水手、投資客才有機會嚐到香蕉的美味。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在《百年孤寂》(Cien año de soledad)裡,即以魔幻寫實技巧寫下美國佬初嚐香蕉時的好奇反應:
他抓起第一根香蕉,似乎不怎麼喜歡。可是,他一邊講話一邊吃,嚐試著,咀嚼著,不像美食家享受食物的樣子,卻像智者消遣一般,吃完了第一串,又要人再給他一串,接著他從隨身攜帶的工具箱裡取出光學儀器,儼然鑽石商人仔細檢視香蕉,再以特殊的小手術刀加以分解,用藥劑師的天秤稱重量,用槍砲工的腳規來量寬度。
投資客陸續利用航行之便,將拉美香蕉銷到美國港口,其中,美籍船長貝克(Lorenzo Dow Baker)開啟了香蕉熱潮。話說1870年,貝克在牙買加以每串一先令的價格,買了一百六十串香蕉,十一天後回到美國澤西市(Jersey City),每串則以兩美元售出。如此高利潤的買賣,令貝克相信香蕉買賣可以致富,於是再度從牙買加出口香蕉到波士頓,果然同樣大賺一筆。
在貝克的遊說下,普雷斯頓(Andrew Woodbury Preston, 1846-1924)與九名股東於1885年成立波士頓水果公司(Boston Fruit Company)。至於貝克,則進駐牙買加負責監督香蕉裝運工作。與標準蒸汽船航海公司(Standard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的合作下,波士頓水果公司壟斷了牙買加香蕉買賣,不僅大發利市,更進而壟斷古巴、多明尼加等周邊國家的香蕉產地。不過,加勒比海的產地無法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必須開發更大的產區。
除了加勒比海諸島外,在北緯二十四度至南緯三十度之間的熱帶溼潤地區,最適合香蕉生長,而位於這個區域內的拉美國家有: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不少美國投資客趨之若鶩,冀望藉香蕉貿易一夕富致。香蕉在十九世紀末躋身暢銷農產品之列,然而,生產地卻陷入經濟依賴的困境中,而被戲稱為「香蕉共和國」(República Bananera),背後暗藏著血淚故事。
邁樂.凱斯(Minor Cooper Keith, 1848-1929)為香蕉貿易締造另一個傳奇。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邁樂.凱斯於1870年向哥斯達黎加政府取得興建鐵路權,擔任中美洲鐵路公司(Ferrocarriles Internacionales de Centroamérica)總裁一職。鐵路興建完成後,開始投資香蕉貿易,經營了史耐德香蕉公司(Snyder Banana Co.)、哥倫比亞土地有限公司(Colombian Land Co. Ltd.)、熱帶貿易暨運輸有限公司(Tropical Trading and Transport Co. Ltd.)。
香蕉龐大的商業利益,促使普雷斯頓找上邁樂.凱斯,決定共同開發拉美的香蕉產地。於是,1899年三月,雙方企業合併,於紐澤西成立美國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並在幾年內購併了美國水果公司(American Fruit Co.)、奎克市水果公司(Quaker City Fruit Co.)、賓尼士水果公司(Banes Fruit Co.)、紐奧良貝里斯皇家郵遞暨中美洲汽船有限公司(New Orleans Belize Royal Mail and Centro American Steamship Co. Ltd.)等企業。
二十世紀初葉,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已富可敵國,旗下擁有廣袤土地、數家鐵路公司、船運公司、郵遞公司和電力公司,壟斷了加勒比海、中美洲、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等地的香蕉貿易,不僅剝削拉美經濟,甚至干預拉美政權,因而被稱為「國家中的國家」。

二十世紀初,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幾乎控制了拉美香蕉產區,拉美獨裁政府任由美國聯合水果公司侵犯主權,導致國家陷入單一作物出口的經濟體系。在1930至1960年間,拉美小說家紛紛以聯合水果公司為藍本,書寫出一系列「香蕉小說」,藉之控訴美國企業的經濟壟斷。
在1930至1960年間,拉美小說家紛紛以聯合水果公司為藍本,書寫出一系列「香蕉小說」,藉之控訴美國企業的經濟壟斷。(http://galleryhip.com/diego-rivera-murals-lenin.html)
這一系列小說或刻意凸顯香蕉園內的剝削情景、或著墨於以香蕉致富的美國投資客、或描繪香蕉工人的罷工行動、或書寫聯合水果公司如何血腥鎮壓罷工,小說標題充滿黑色幽默,流洩出抗爭意圖,例如:《回歸線的血淚》(Sangre en el trópico, 1930)、《香蕉與人民》(Bananos y hombres, 1931)、《運河區》(Canal Zone, 1935)、《美國小媽咪》(Mamita Yuani, 1941)、《溼地叢林》(Manglar, 1946)、《綠色監獄》(Prisión verde, 1950)、《強風》(Viento fuerte, 1950)、《綠色教宗》(El Papa Verde, 1956)、《曲折的香蕉園》(Zig-zag en las bananeras, 1964)。
拉美獨裁政府和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彼此勾結,形成一座天秤,當一端強大,另一端則跟著壯大,兩者之間的關係也如銅板的兩面,缺一不可。《美國小媽咪》以揶揄的口吻描寫聯合水果公司的雄厚財力,儼然執政者的衣食父母:
聯合水果公司的美國佬既沒帶來火繩槍,也沒披上鎧甲,卻以許多支票與美金賄賂了貪污的執政者,從該國最顯要的人士中,挑出為他們效勞的工作犬。
為了開發香蕉產地,大批勞工遠離家園,進入香蕉園工作。香蕉產區地處溼熱地帶,黃熱病、瘧疾等肆虐,衛生條件極差,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工人僅領到微薄工資,成為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既然生活無以為繼,不如將鎮日所賺得的微薄薪酬拿來喝酒買醉,正如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的名言:「酒醉是短暫的中毒。」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 1899-1974)在《強風》裡,描寫工人對生活絕望,除了買春外,也藉酒精來麻醉自己:
火車一節節的車箱裡擠滿了人,都是準備到香蕉園工作的工人,個個沉默不語,臉色在遮陽帽下顯得蒼白。有人抽著菸,有人則呆滯不語,一望無際的香蕉園裡,香蕉樹豎起砍刀般的綠色大葉子,彷彿要阻隔大海通道的武裝軍隊,對此工人卻視若無睹。只有蒸餾酒、啤酒和買春…… 陪伴著他們,跟隨著他們,為他們打拍子。
同樣的故事在各地香蕉園不斷上演。
牙買加內陸生產的香蕉先必須由竹筏沿著格蘭德河(Río Grande)運送至港口,再裝船出口。「香蕉船」熙來攘往,不論是小竹筏、抑或大貨輪,繁榮的景象全由工人的血汗換來。工人忙碌地將一串串的香蕉從竹筏卸下,包裝後再搬運到貨櫃,工作辛苦但工資微薄;於是,工人藉歌謠抒發鬱鬱心情,一邊工作一邊哼唱「香蕉船」直到天明。美國歌手哈利.貝拉芳德(Harry Belafonte, 1927-)以「加力騷」(calypso)風格重新詮釋,成為風靡全球的《昳啊》(Day O),而其中那句歌詞「通宵工作只夠小酌蘭姆酒」,印證了酒竟然是跨國企業控制無產階級的利器!聯合水果公司附設在香蕉園的販賣部裡不乏酒精產品,當工人花完了工資,酒醒後回香蕉園工作,再掙錢等著下次買醉。
牙買加內陸生產的香蕉先必須由竹筏沿著格蘭德河(Río Grande)運送至港口,再裝船出口。「香蕉船」熙來攘往,不論是小竹筏、抑或大貨輪,繁榮的景象全由工人的血汗換來。(http://www.agefotostock.com/age/en/Stock-Images/Rights-Managed/IBR-764302)
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的《百年孤寂》(Cien año de soledad)超越了「香蕉小說」的格局,但對香蕉故事著墨頗深:
這回工人抗議他們的住宅區沒有衛生設備,沒有醫療服務,工作環境太差。而且,他們表示公司並未真正發下薪資,而是以票券代替,大家只能持票券向公司的販賣部購買維吉尼亞牌火腿。
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國家中的國家,其財富全靠剝削得來,連工人的微薄工資也不放過

作者:陳小雀| 2015-12-01 10:42
陳小雀
美國聯合水果公司能成為超級大企業,與鐵路的興建有極大關係。鐵路載運量高,迅速便捷,有助於經濟發展。在西班牙殖民時期,拉美部分地區為了運輸蔗糖、棉花等經濟作物,而於1830年代開始興建鐵路。各國獨立後,受到現代化的鼓舞,不僅大量興建鐵路,甚至將興建權交由跨國企業執行,聯合水果公司藉機併購鐵路公司,壟斷香蕉的陸上運送系統。
水果公司與鐵路公司合併,邁樂.凱斯(Minor Cooper Keith, 1848-1929)是關鍵人物。邁樂.凱斯早年投入中美洲鐵路興建工程,意圖建立香蕉產地與港口之間的鐵路網,卻因資金短缺而與普雷斯頓(Andrew Woodbury Preston, 1846-1924)合作,並擔任聯合水果公司的第一副總裁。邁樂.凱斯娶哥斯大黎前總統的千金為妻,後來進駐瓜地馬拉,在中美洲呼風喚雨。1930至1960年代,「邁樂」(Minor)象徵財富與權力,許多於瓜地馬拉新生嬰兒,被以此命名,足見邁樂.凱斯在瓜地馬拉的影響力。
邁樂.凱斯被稱為「中美洲未加冕的國王」(the uncrowned king of Central America),其傳奇一生成為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 1899-1974)的創作靈感,在數部香蕉小說中化身為「綠色教宗」,《強風》(Viento fuerte, 1950)即如此寫道:
所謂「綠色教宗」,就是一位先生坐在辦公室中,處理數百萬美元的訂單。動一根指頭,可令一艘船起航或停泊;說一句話,就可買下一個共和國;打個噴嚏,便可讓一個總統、將軍或是知名人士倒台...辦公座椅向後旋轉,即可爆發一場革命。
不同於天主教的仁慈教宗,「綠色教宗」影射美國企業家,剝削香蕉工人,擁有生殺大權,頗具諷刺意味。至於綠色,有雙關語,既是美鈔的顏色,亦指剛採收的香蕉。香蕉不適合長久儲存,在成熟期會散出大量熱能、二氧化碳、乙烯和其他氣體,而加速了成熟。因此,當香蕉還是青綠色時,需立即採收包裝,從產地藉鐵路運輸到港口,再以海運銷到美國和歐洲。
在拉美獨裁者的支持下,聯合水果公司不受海關管轄,可自由使用當地港口及碼頭設施。聯合水果公司旗下的海運公司,其所屬貨輪均有昂貴的空調設備,可將溫度控制於攝氏十三度到十六度之間,以延緩香蕉成熟。陸運與海運均遭壟斷,拉美本地的小蕉農、小水果公司根本無法生存,或任由所產的香蕉被以低價收購、或任由公司遭併吞。
「綠色教宗」影射美國企業家,剝削香蕉工人,擁有生殺大權,頗具諷刺意味。至於綠色,有雙關語,既是美鈔的顏色,亦指剛採收的香蕉。(motherboard.vice.com)
聯合水果公司控制了拉美香蕉產銷逾一世紀,其間,香蕉工人抗議浪潮此起彼落,但無不遭血腥鎮壓。最駭人的例子,應該是1928年發生在哥倫比亞大西洋沿岸的香蕉園,約二千名工人聚集在火車站前,抗議聯合水果公司的剝削,為了維護聯合水果公司的利益,哥倫比亞執政當局下令槍殺抗議工人。對此,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在《百年孤寂》(Cien año de soledad)裡,以冷靜筆觸描寫這場大屠殺:
上尉下令開槍,十四挺機槍立刻射擊。然而這一切宛如鬧劇。機槍咔咔咔咔咔響,白熱的火花清晰可見,聚集的群眾突然變得好像刀槍不入,既不叫喊,也不嘆息,彷彿機槍發射的是膠囊而不是子彈。
1970年,聯合水果公司因財務問題而重整,更名為「聯合品牌公司」(United Brands Company)。1985年,再度易名為「金吉達品牌國際公司」(Chiquita Brands International)。無論如何更名,依然如國家中的國家,持續賄賂拉美政府,更暗地雇用哥倫比亞的準軍事團體(grupos paramilitares)達七年之久,屠殺工會抗議成員。2007年,金吉達品牌國際公司公開承認所作所為,並遭罰款兩千五百萬美元。不過,受難家屬一分錢也沒拿到。
陳小雀在自由時報網站的「魔幻拉美」系列其他文章(2015.4月起):

0 意見:

張貼留言